大棚的历史及作用
1957年从北京推广到天津、沈阳、东北、太原,深受各地欢迎。1958年,中国可以自己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,所以温室覆盖的蔬菜生产非常广泛。20世纪60年代中期,温室已经成型为拱形。
形状,高约1米,宽约1.5-2.0米,故称小拱棚。因棚型矮小,不适合在东北寒冷地区使用,1966年长春市郊区首先将小拱棚改为2米高的方形棚。但是由于抗雪能力差而倒塌,经过多次改造试用,终于创造了高2米、宽15米、占地1亩的拱形大棚。一九七○年向北方推广。一九七五、一九七六、一九七八年连续召开三次“全国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科研协作会”会议,促进了大棚生产的发展。一九七六年,太原郊区建造了29个不同规格的温室,为温室的结构、建造规模提供了丰富的经验。一九七八年,温室生产已推广到南方各地,全国温室面积已达十万亩。截至今,全国温室面积已基本稳定在十几万亩以上。其中,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各省、市约有七万亩以上的温室结构、建筑规模经验。一九七八年,温室生产已推广到南方各地。温室的应用范围仍在发展中。特别是在高寒地区、沙荒地区和干旱地区,对抗低温干旱和风沙危害起着重要作用。为了发展农业生产,世界各国先后建造了塑料温室,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塑料温室面积为10-20公顷。西班牙阿尔梅里利地区的所有土地面积为315平方公里,是一个旱区。为了发展蔬菜生产,它覆盖了120平方公里,是世界上 的温室。